根據商務部例行發布會的通報,近年來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(ITC)發起的“337調查”案件數量居高不下,其中1/3以上針對中國產品。特別是2016年上半年,美國對我國出口產品發起了11起“337調查”,案件數量超過了2015年全年案件數量的總和。而一進入下半年,就有美國一家公司申請對中國出售的門禁系統進行“337調查”。
一場場“生死劫”
自從1986年12月美國發起第一起針對中國企業的“337調查”,在過去30年時間里,美國一次又一次地揮舞“337調查”大棒,直指中國出口企業。
近年來,美國對中國鋼鐵產品采取了“雙反”措施,2016年5月又啟動“337調查”,這屬于重復救濟,濫用貿易限制措施。鋼鐵是中國的過剩產業,倘若美國“337調查”最終判定中國敗訴,將給中國鋼鐵產業的供給側改革增添許多麻煩。不僅如此,中國向美國出口的LED燈具、平衡車和通信設備等產品,都深受“337調查”的危害。
“337調查”源于美國《關稅法》第337節,是指對不公平競爭尤其是侵犯專利、商標等知識產權的進口產品發起的調查。提到“337調查”,外貿企業都要驚出一身冷汗?!?37調查”確實厲害,一旦被它盯住并敗訴,不但被調查企業要掃地出門,出口同類產品的其他企業也要“遭殃”,一律被禁入美國市場。
如果說“雙反”(反傾銷、反補貼)的結果是加征苛刻的關稅,外國企業還能在美國市場支撐下去,那么,遭遇“337調查”就是一場“生死劫”,即便贏了官司,也可能輸了市場。
它不是鐵板一塊
不過,“337調查”并非鐵板一塊,也不是不可攻破,要敢于同它過招。華為、中興等中國企業就曾多次贏過“337調查”訴訟。
第一,中國企業要加大對美國高層的游說力度。中國企業要想在美國市場施展拳腳,必須要有游說工夫。通過對美國高層的游說,對有關部門和企業施加影響和壓力,制止或勸阻其動用“337調查”,或撤訴,或達成庭外和解。
據ITC的有關數據顯示,有近一半案件雙方最后達成和解,而“337條款”專利侵權調查更有80%以上案件得到庭外和解。聯想集團在美國市場曾3次遭遇“337調查”,通過游說有關高層,前兩次調查均以與當事人握手言和結案。
第二,集體反訴,抱團取暖。在應對“337調查”中,單個組織和企業的力量都是有限的,即使是一些大公司,力量也是有限的,遑論那些處于成長期的中小企業。
對于“337調查”案,消極應訴不可取,采取不應訴的“鴕鳥政策”更是坐等ITC揮刀抹脖子,做出缺席判決。這意味著被調查的產品將長期甚至永久失去美國市場。1996年多功能便攜工具案、1997年牙刷案和1999年微型工具組合案,都因中國企業未出庭,ITC做出了缺席判決并下達了排除令。
從長遠來看,這對企業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。如果各涉訴企業積極應訴,團結起來,或可以取得談判的籌碼,爭取贏得調查勝利,至少可以與申請方達成庭外和解。
第三,找準對方軟肋是成敗關鍵。以打擊對方專利無效為出發點,集中力量進行不侵權抗辯,應成為中國企業應訴選擇的策略定位。證明申請人專利無效是中國企業在調查中的抗辯要點之一。對對方知識產權的有效性提出抗辯,尤其是對未經實質審查的外觀專利、處于自然狀態的商業秘密,提出無效抗辯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例如,2003年,“無汞堿性電池”一案,經我國9家電池企業的積極抗辯,ITC最后認定原告勁量公司美國專利號因不具備確定性而無效。但這一做法有個缺點,就是舉證責任在中國企業,成本比較高。
申訴人專利不具有執行性,也是重要的抗辯點。企業可從申請人的專利通過欺詐獲得,存在“不公正行為”;申請人獲得專利后存在不當使用該專利的行為,違反了反壟斷法;在專利授權范圍以外實施專利等方面入手。
第四,采取反制措施。眼下,“337調查”已經成為美國企業阻止競爭對手進入美國市場最省錢、最省時的法律途徑之一,而中國企業是其中最主要的受害者。中國有關方面也應制定與“337條款”對等的法律條文,對美國等來自發達市場的競爭對手予以限制,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。
在美方宣布對中國鋼鐵進行“337調查”的當天,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負責人也發表談話,強烈呼吁中國政府對美國采取反制措施,維護中國鋼鐵產業的合法權益和正常的貿易秩序。
第五,我國企業一定要打造核心競爭力,樹立知識產權的主導地位。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。唯有如此,企業才更有底氣與“337調查”過招。我國企業如果沒有強大的專利技術能力,就連到國外參加展會都不敢邁開腿“走出去”,更何況進軍國際市場?在不少企業折戟“337調查”時,華為和中興卻能連勝,“扳倒”“337調查”,這得益于它們強大的知識產權實力保駕護航。過去幾年,華為、中興申請了數以萬計的專利,獲得授權也有數萬項,這其中90%以上是發明專利,全面覆蓋英國、法國、德國和美國等主要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。
根據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張,恐怕未來我國企業在美國市場將遭遇更多“337調查”。不過,我們不害怕與美國打貿易戰,因為我國有龐大的內需市場做后盾。我國有能力沖破外貿藩籬,與其過招,從而促進中美貿易正?;?。
(作者系財經媒體專欄作家、晶蘇傳媒首席分析師)
聲明:本文系本網站編輯轉載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與本網站聯系,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。